日本网约车行业观察报告
大概前年的某个时间,滴滴在日本的打车服务下线了,然后才慢慢了解到日本的出租车其实是一个被高度垄断的行业,有着极强的市场定价权,就像农协卖你一个西瓜四五千一样,贵你也没办法。
因为找工作的原因,一直对这一块蛮有兴趣的,在这几年之前,日本连一个像样的打车软件都没有,这也是滴滴前几年入局日本的原因之一。但日本的出租车市场极其稳定,很难一时间接受太大的变化,现在只剩下 DeNA(本质是日本腾讯)和旧出租车公司合作创作的 GO,以及索尼拉了一堆人搞的 S.RIDE(索尼想把这个当作自动驾驶的出口,野心很大) 这两家还算份额比较大。
中日打车软件的不同之处:日本的打车软件,本质上是在既有出租车调度系统上构建的预约出租车软件,而不是国内那种司机去平台接单的抢单软件。虽然 GO 和 S.RIDE 都有自己的钱包和地图系统,但最终的定价,支付全都是在出租车的平板上确认完成的,可以理解为你虽然在手机 APP 上进行了网约车,但结算时还是要回到出租车系统中的。这就导致了网约车软件其实并没有国内滴滴之类的定价权,最后的价格不是你一个互联网公司能决定的,还是得靠出租车公司。所以打不了价格战,你最多只能单方面发发优惠券,而且积累的用户粘性也比较差,因为用户没觉得用你的软件和直接路上招呼出租车有什么区别。
然后就是去年中旬吧,日本修改法律,开放了“个人网约车”,个人也可以当自己去拉客赚钱啦。我最开始还是蛮惊讶的,因为出租车公司居然能允许这种明显触碰自己蛋糕的法案通过,也明显能感受到这是 GO 在主动去推的,(类似的还有 LUUP 共享电动滑板,很明显能感受到这种私企为了推动某些道路法规的合法化光速通过法律修订的例子)。然后就是这个法律落地 1 年了,其实并没有预想中的火热,民众似乎也并没有很买账。
稍微查了一下,就是这种“个人网约车”其实算是一种出租车的青春版,他会给你时薪,但并不比便利店打工多多少,每一单的返利也只有 20%,比出租出司机的 50%还要少很多,你虽然可以不用持有出租车行车资格,也可以不签约出租车公司,但是你接的单,还是得靠 GO 这样的本质出租车平台来发放,你不能自己选择订单,只能靠平台给你分发,他们还会优先保证出租出的客源,感觉“个人网约车”的本质还是一种为了弥补日本出租车司机人手不足,并不是国内那种“为了颠覆传统行业的新兴互联网大肆扩张的剧本”。 所以,和国内的网约车市场相比简直是异世界一般的不同呀,国内的网约车是对出租车行业的一种颠覆,但日本反而是出租车的一种延续。一些文化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