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摄影
对我而言,摄影从来不是一种技能,他只是一种表达的手段,所以我其实不太关心如何使用某种技巧去让照片看上去更漂亮,更具体地说,我觉得自己并不是在记录美,而是在记录情绪以及某种内在的东西。所以,一张照片好看与否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其所表达的内容的价值。最近发现小红书上流行用大长焦去捕捉城市的局部,所呈现的纹理,结构,规则是美的,这种美很容易被观察,拍摄,理解的。我并不反感这种照片,他们确实是一种风格,他的极致是一种美学但并不是我追求的东西。
ʕ•ᴥ•ʔ Wired for anything
对我而言,摄影从来不是一种技能,他只是一种表达的手段,所以我其实不太关心如何使用某种技巧去让照片看上去更漂亮,更具体地说,我觉得自己并不是在记录美,而是在记录情绪以及某种内在的东西。所以,一张照片好看与否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其所表达的内容的价值。最近发现小红书上流行用大长焦去捕捉城市的局部,所呈现的纹理,结构,规则是美的,这种美很容易被观察,拍摄,理解的。我并不反感这种照片,他们确实是一种风格,他的极致是一种美学但并不是我追求的东西。
我实在太爱逛日本的商场了,甚至日化也更喜欢去线下超市,有一种淘宝线下版的感觉。感觉国内的商场,新的还好,会开始设计一些户外开放的公共花园什么的,也讲究动线,把商场设计的一圈套一圈,让你一只转着,但还是很讲究橱窗这个概念,把一个店一个店都设计的很大,彼此独立,就像在逛一个接一个店盒子,似乎是用来宣传而不是用来让人逛的,产品,品类很容易同质化,容易感到无聊,就会有这么大一个商场怎么 10 分钟就逛完了的感觉。 日本的商场虽然没有国内那么大,但更有开放感这个特点,你可能逛着逛着就从一个店走到另一个店了,很多时候店没有特别醒目的牌坊和门面,像是来这这么一摆的流动摊贩感,但实际上连灯光都是被特意设置的,一看东西从义务小商品到匠人手搓,东西玲琅满目,让人这看看那摸摸,挪不动腿,有种这么小点地方我怎么随便逛逛就天黑了的感觉,不过也不是没有缺点,就是占地面积太小了却要承接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和本地人,真的有点挤。
我眼中的世界。
类似 eva,玲音 这类的作品,或者说那个时代的作品,其实都有一个非常相似的内核,即限制人与人之间完全理解的是物质的肉体,不完备的语言,我们需要舍弃禁锢思想的容器,才能达到真正的大和谐。且人生来就是孤独的,破碎的,我们只能从他者的片面的认知中,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自身,每个人都需要联系,脱离了联系的人,就不是一个人了。所以诞生了碇源堂,英利政美这样妄想成为神,肆意操控现实的人,而达成这个目标的途径,就是让世界回到纯粹的状态,是莉莉丝与亚当的融合,是玲音的超意识集合,达成一种个体的消融,群体的共存。最后这些作品的答卷也是相似的,真嗣拒绝了补完,玲音保留了爱丽丝的记忆。真实,哪怕是痛苦的,也要继续活着呀。
大概上个月,spotify 上随到了这个叫叫做……的人的『』专辑里的一首叫ねぇ的歌。
花束般的恋爱里,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是,「君ら音楽好きじゃないの?」你们不喜欢音乐么,音乐不是单声道,而是双声道。用耳机听,左耳和右耳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只戴一只耳机听的话,那就是另一首歌。对着每人一个耳机的情侣说道。
关于量子力学,你和我,以及世界的变化。 当年,牛顿发现只要给定小球一个力,那么物体就会朝着力的方向运动,只要我们能精确把握力的大小和方向,就能通过基本的受力分析,知道物体将会运动到哪里。在真空中,没有摩擦力时,方向和力 两个物理量就能望穿小球的一生。
为什么日语的元素周期表是汉字和片假名混用的呢,比如酸素/ハフニウム,甚至是ヒ素这种由砒素简化而来混用的。 然后发现了这么个喜欢元素的人做的这个网站,详细介绍了每一个元素以及他的汉语和日语,挺有意思的。
一些学习笔记。看了一篇从科学发展切入的哲学史,对哲学和科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重要的是“是什么?”吗,no,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在决定论以及经典物理之前的哲学真是非常的放飞自我,但这之后的哲学也极其的精彩,所以从量子力学开始,哲学又是一个新的时代。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